|
晶状体发育转录调控基因在大鼠后发性白内障中的表达及意义 |
|
作者:黄钰森 … 文章来源:山东省眼科研究所 点击数: 更新时间:2006-7-7 10:05:15
|
|
目的:建立大鼠后发性白内障(PCO)动物模型,检测大鼠PCO中晶状体发育转录调控基因和晶状体蛋白的表达,从分子水平探讨PCO的发病机制。
方法:对SD大鼠行晶状体囊外摘除术,在术后不同时间行裂隙灯观察、照相及组织学检查;并采用间接免疫荧光、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(RT-PCR)和荧光定量PCR(Real-time PCR)法检测晶状体发育转录调控基因-Pax6、Prox1、Foxe3以及α-、β-和γ-晶状体蛋白的表达。
结果:术后即刻,晶状体上皮细胞(LECs)存在于前囊下和赤道弓处;术后24h,LECs开始向后囊中心迁移;术后3天,后囊有多层LECs,赤道弓处有新生晶状体纤维生成。术后14天,后囊膜明显混浊,晶状体纤维增生明显,出现Soemmering's环;术后1月,新生的晶状体纤维填充满剩余晶状体囊袋,体积达正常晶状体的1/2。术后2~3月,晶状体纤维继续分化,再生晶状体大小接近正常晶状体。晶状体发育转录调控基因和α-、β-和γ-晶状体蛋白在的表达逐渐增加,术后2周时的表达量已接近于术前。
结论:SD大鼠行晶状体囊外摘除术后短期内即会发生明显的PCO。LECs的增殖和晶状体纤维分化参与PCO的形成过程,晶状体发育转录调控基因在此过程中可能起重要调控作用。
|
|
|
会议投稿录入:aya610 责任编辑:毛进 |
|
|
上一篇会议投稿: RNA干扰Foxe3对人永生化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 下一篇会议投稿: Sox胚胎晶状体发育调控基因在小鼠后发障中的表达及意义 |
|
|
【字体:小 大】【发表评论】【加入收藏】【告诉好友】【打印此文】【关闭窗口】 |
|